北京琉璃烧制始于辽代,到了元代初期,在位于北京城区的琉璃厂开设了官窑,烧制琉璃瓦;明代建设内城时,因需修建宫殿,就扩大了官窑的规模;到明嘉靖三十二年修建外城后,这里变为城区,琉璃厂便不宜于在城里烧窑,而迁至门头沟区的琉璃渠村,但“琉璃厂”的名字则保留下来。
清乾隆年间,门头沟官窑出现兴盛局面。琉璃渠村的琉璃烧造技艺系由山西省榆次县赵姓琉璃世家传入北京,窑场按清代工部规制烧造琉璃,这一规制一直被视为标准官式烧制法。一件琉璃制品一般要花费十多天时间,经过二十多道工序才能烧制完成。烧造琉璃需选用钳子土,经过粉碎、筛选、淘洗、炼泥成型,晾干后入窑烧胎,俗称“素烧”,然后施以釉色,再入窑烧造,称为“彩烧”。
传说琉璃的发现与越国名臣范蠡有关。当年,范蠡为越王监造王者之剑(即青铜“越王勾践剑”),从矿渣中发现了琉璃,因其色彩斑斓,便与剑一起献给了越王。越王将这种物质赐名为“蠡”,并将其又赏赐给了范蠡。后范蠡将它制成首饰,赠予西施。西施赴吴时,泪水滴在“蠡”上,日久天长,人们可见首饰中似有泪光流动,故名为“流蠡”,后将其名讹传为“琉璃”。
护城楼位于河曲县文笔镇北元村北城墙外10米处,明代建筑。据城楼匾额题记载,建于明万历年(公元1573年至公元1620年)
TIME:24-03-13